
讯息内容
金门水头聚落两大地标「得月楼」与「黄辉煌洋楼」,历经6个月的修整工程,近日全面竣工并重新对外开放。此次除了建筑本体的补强维护外,馆内展示内容亦同步更新,让游客能更深入理解金门侨乡跨海奋斗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风貌。
黄辉煌洋楼建於民国20年(1931年),由旅居印尼麻里巴板的侨商黄辉煌先生斥资兴建。此楼兼具「光前裕后」与「落叶归根」的意涵,建筑形式为三塌寿加右护龙的二层洋楼,细部装饰工艺繁复,融合中西题材,例如双龙抢珠、凤凰、寿桃、葡萄,以及西方天使与时钟等元素,完整展现出「中西合璧」的艺术特色。其精致的立面雕饰,不仅象徵家族荣耀,折射出当年南洋侨商事业有成后回乡筑屋的社会风潮。
相较之下,民国22年(1933年)落成的得月楼,更突显当时侨乡的防御智慧。该楼楼高11.26公尺,墙厚达40公分,采用砖石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。楼内无固定楼梯,仅以木梯衔接各层,一旦遇上海盗或盗匪侵袭,居民可逐层收梯,阻敌登楼,展现侨村在1930年代动荡局势下的自保机制。此楼既是聚落的守护堡垒,也象徵金门乡亲跨海打拚、回馈家园的坚毅精神。
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表示,自民国96年(2007年)起,便依循严谨的原貌考证,透过传统工法修复得月楼与黄辉煌洋楼,并於98年(2009年)正式对外开放。由於水头聚落乡亲赴印尼发展的人数最多,得月楼馆内展示即以侨乡建筑特色、印尼华人及土生华人的历史文化为主题,呈现金门与南洋深厚的交流脉络。
此次整修工程针对建筑结构进行补强与保存,馆内展示亦大幅优化。新增「水头移民印尼的第一人-黄清泉」事迹介绍,并强化「印尼金门侨团」与「印尼侨村」等相关内容,进一步揭示侨乡与当地社会的连结。
此外,二楼大厅的「娘惹菜」专区亦全面更新,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华人移民在南洋落地生根、与当地文化交融的过程,带领游客体验饮食文化背后的移民故事。
金管处强调,得月楼与黄辉煌洋楼是侨乡精神与建筑艺术的结晶,更是跨海移民历史的重要见证。这两处空间承载著侨民离乡背景下的奋斗、守护与回馈,如今随著修整完成再度开放,期盼成为民众与游客认识金门侨乡文化的重要窗口。金管处诚挚邀请各界游客莅临参观,亲身感受水头聚落跨越时空的历史风华。
黄辉煌洋楼建於民国20年(1931年),由旅居印尼麻里巴板的侨商黄辉煌先生斥资兴建。此楼兼具「光前裕后」与「落叶归根」的意涵,建筑形式为三塌寿加右护龙的二层洋楼,细部装饰工艺繁复,融合中西题材,例如双龙抢珠、凤凰、寿桃、葡萄,以及西方天使与时钟等元素,完整展现出「中西合璧」的艺术特色。其精致的立面雕饰,不仅象徵家族荣耀,折射出当年南洋侨商事业有成后回乡筑屋的社会风潮。
相较之下,民国22年(1933年)落成的得月楼,更突显当时侨乡的防御智慧。该楼楼高11.26公尺,墙厚达40公分,采用砖石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。楼内无固定楼梯,仅以木梯衔接各层,一旦遇上海盗或盗匪侵袭,居民可逐层收梯,阻敌登楼,展现侨村在1930年代动荡局势下的自保机制。此楼既是聚落的守护堡垒,也象徵金门乡亲跨海打拚、回馈家园的坚毅精神。
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表示,自民国96年(2007年)起,便依循严谨的原貌考证,透过传统工法修复得月楼与黄辉煌洋楼,并於98年(2009年)正式对外开放。由於水头聚落乡亲赴印尼发展的人数最多,得月楼馆内展示即以侨乡建筑特色、印尼华人及土生华人的历史文化为主题,呈现金门与南洋深厚的交流脉络。
此次整修工程针对建筑结构进行补强与保存,馆内展示亦大幅优化。新增「水头移民印尼的第一人-黄清泉」事迹介绍,并强化「印尼金门侨团」与「印尼侨村」等相关内容,进一步揭示侨乡与当地社会的连结。
此外,二楼大厅的「娘惹菜」专区亦全面更新,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华人移民在南洋落地生根、与当地文化交融的过程,带领游客体验饮食文化背后的移民故事。
金管处强调,得月楼与黄辉煌洋楼是侨乡精神与建筑艺术的结晶,更是跨海移民历史的重要见证。这两处空间承载著侨民离乡背景下的奋斗、守护与回馈,如今随著修整完成再度开放,期盼成为民众与游客认识金门侨乡文化的重要窗口。金管处诚挚邀请各界游客莅临参观,亲身感受水头聚落跨越时空的历史风华。
(资料来源:金门日报)